2025年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,在校园里激荡起热烈的回响。我校师生热切关注会议实况,通过网络、电视、报纸、广播、新媒体等各种途径积极关注两会动态,掀起学习热潮。
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、副教授杨党校:教育数字化,成为加快实现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变量。如DeepSeek以技术创新助力教育变革。人工智能赋能教育,新赛道、新机遇来了,新挑战、新忧虑也随之而来。“正其末者端其本,善其后者慎其先。”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今天,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6日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、民进、教育界委员时强调:“教育,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”。坚持立德树人,传承红色基因,这些教育“最基本的”不能丢掉。在教育数字化浪潮面前,我们既怀持定力又主动作为,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出更多“又红又专”的大国工匠、能工巧匠、高技能人才。
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、副教授邹建辉: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,充分利用思政课堂,将两会精神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,深化思政课内容与方法的创新,讲好、讲深、讲透中国制度优势和新时代发展成就,引导学生从理论认知、情感共鸣到行动自觉层面铸牢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根基,真正将四个自信内化为终身信仰,培养更多让党放心、爱国奉献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人才。
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室负责人、副教授徐微:我深感将热点话题转化为鲜活教学素材的重要性。何寄华委员提出的“用热点话题丰富教学内容”,为思政课指明了方向。如电影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以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传递抗争命运的精神,展现了文化自信。将这些案例引入课堂,能让学生在感受文化与科技魅力中,增强创新精神和文化认同,真正把思政课讲到学生心里,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。
2023级小学教育1班朱广湘:作为一名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,我深刻体会到“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”的重要性。我们应积极走进社会,参与实践。如到乡村小学支教,为孩子们送去知识。这不仅是学习的延伸,更是我们成长为合格小学教师的必经之路,能让我们在未来教学中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,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。